D-D-D-二聚体测定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
--凝血活化和继发纤溶激活的标志物,活动性纤溶的诊断指标
样本类型:新鲜柠檬酸钠抗凝血浆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2.线性范围宽,0.5~20.0 mg/L
指标简介
D‑二聚体(D-D)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反映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为特异性继发性纤溶标志物,在涉及凝血紊乱相关疾病的筛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值得注意的是,D-二聚体检测除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预后及疗效监测之外,其最突出的诊断价值是在于其对多种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极高的排除诊断价值(阴性预测价值)。
检测原理
人血浆样本中的D-D与试剂中适量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不溶性的免疫复合物,使反应液吸光度改变,在抗体量一定的条件下,吸光度的改变与人血浆样本中D-D含量呈正相关。
临床应用
- D-二聚体用于下肢DVT的排除诊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症(DVT)时,血液中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患者近期有手术、严重外伤、骨折或肢体制动、长期卧床、肿瘤等病史,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小腿后方和(或)大腿内侧有压痛时,下肢DVT的可能性较大。根据临床DVT的可能性进行验前概率评分(多采用Wells评分),Wells评分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度、中度、低度,《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1]建议:对于无明显血栓发生诱因、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Wells评分为低度临床可能的患者,高敏感度D-二聚体定量检测阴性的结果可排除DVT,阳性者推荐进一步行血管超声检查。
- D-二聚体用于肺栓塞(PE)的排除诊断。肺栓塞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急性肺栓塞是急诊科常见的高危胸痛疾病之一,但因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诊断[2]。D-二聚体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疑似PE患者的诊断非常关键。根据《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1]推荐意见:应基于临床经验或临床可能性(Wells评分或校正的Geneva评分)联合D-二聚体检测进行急性PE的筛查。临床评估中、低度可能的患者,高敏感度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阴性可除外PE,如D-二聚体阳性,建议进一步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明确PE的诊断。
- D-D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中的应用。AAD是指人体大动脉(主动脉)的内层形成溃疡或裂口,血液从裂口涌入,导致主动脉内层和中层分离形成夹层的一类急性疾病。AAD患者的血液可在夹层中凝固形成假腔内血栓,引起D-二聚体升高。AAD发病急,死亡率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PE等严重疾病混淆,因此早期快速诊断或排除诊断对挽救AAD患者的生命极为重要。根据《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1]推荐意见:(1)临床低度可能性患者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AAD;而临床高度可能性患者,应直接进行CT血管造影,D-二聚体结果阴性不能排除AAD;(2)D-二聚体升高可用于AAD的辅助诊断,与其他检查联合用于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和指导下一步诊疗。
- D-D在脑卒中(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CVA)中的应用。缺血性卒中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存在相关性,D二聚体高水平的患者病死率也增高[3]。快速区分脑卒中的临床分型是治疗的关键,目前有研究认为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区分缺血性脑卒中的类型,对于脑卒中住院患者病死率的预测能力和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损伤严重度的评估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发现,D-二聚体质量浓度大于>1900ng/ml可以、作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的指标[2]。
- 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诊断中的应用。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单独D-二聚体检测并不适宜用于DIC的诊断,但正常的D-二聚体可排除DIC。根据《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1]推荐意见:(1)不建议D-二聚体单独用于DIC的诊断,应结合其他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联合评估;(2)建议实验室评估或验证其所用D-二聚体检测系统相应的诊断DIC的cut-off值;(3)连续动态监测DIC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可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
- D-D在脓毒症中的应用。研究发现,D-二聚体质量浓度的升高与脓毒症的病情程度和预后显著相关,高敏感的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脓毒症的诊断、严重程度分级和预后评估[2]。
- D‑D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D-二聚体可预测口服抗凝药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1]。D-二聚体可指导VTE患者口服抗凝药的停药与延长治疗,还可指导VTE患者停药后是否需要恢复抗凝治疗[1]。
- D-D在肿瘤中的应用。肿瘤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比普通人群更为常见,VTE是肿瘤患者第二大死因。根据《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1]推荐意见:(1)D-二聚体与肿瘤患者VTE风险评估:基于常规cut-off值的D-二聚体水平对VTE诊断的特异性较差;由于排除效率较低,不提倡将D-二聚体常规用于肿瘤患者VTE的排除;一些研究表明,D-二聚体与肿瘤患者VTE风险相关,在Khorana评分系统中增加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可进一步提高VTE风险预测能力。(2)D-二聚体与肿瘤筛查及预后判断:肿瘤引起的凝血激活与肿瘤的生长密切相关。在没有血栓形成的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及妇科肿瘤患者中即可能存在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织因子是激活外源性途径的关键因子,在肿瘤转移和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是组织因子异常活跃的结果,这提示一般人群中出现不明原因的D-二聚体升高时,要考虑对肿瘤的排查。远处转移是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凝血与纤溶激活伴随肿瘤生长、转移、血栓形成和血管生成全过程。荟萃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实体肿瘤患者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升高与不良生存率相关,因此,肿瘤治疗前,D-二聚体结果有助于实体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除了肿瘤,D-二聚体升高可见于多种临床状况,仍需更多研究数据以明确D-二聚体在不同类型肿瘤筛查、预后判断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以及D-二聚体是否可以整合到一些肿瘤分期系统中。
- D-D在妊娠患者中的应用。妊娠期健康女性D-二聚体可生理性增高,且水平随孕周的增加而逐渐上升目前尚无广泛接受的妊娠期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在病理妊娠情况下,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生长受限等疾病发生时,D-二聚体水平会进一步升高[4]。研究显示,妊娠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增加4~5倍。由于妊娠期正常的生理性D-二聚体增高与VTE导致的病理性增高重叠,妊娠期间VTE的临床诊断仍然具有挑战性[1]。有研究发现,产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子痫前期患者发生产后出血(PPH)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每增加一个单位,子痫前期患者发生PPH的风险增加0.15倍,D-二聚体在产次≥3次的子痫前期患者中对PPH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5]。
- D-D与其他疾病。D-二聚体除在上述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检测价值之外,在许多其他疾病和临床情况下如溶栓治疗、重症、急性冠脉综合征[1]、急性心肌炎[6]、多种肾脏疾病[7]、糖尿病[8]、急性胰腺炎[9]及其他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肠系膜缺血)[10]、感染性疾病[3]、类风湿关节炎[11]、过敏性紫癜[1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3]等的风险评估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 陈旧性血栓患者D-二聚体通常并不升高[14]。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
适检人群 |
急诊科 |
急性胸痛患者,如疑似急性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急性脑卒中患者;脓毒症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妊娠期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疑似肺栓塞症状的患者;各种急腹症患者,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肠系膜缺血等;各类感染性疾病患者 |
血管外科 |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疑似患者;肺栓塞(PE)疑似患者;有血栓发病因素,如手术、严重外伤、骨折、肢体制动、长期卧床、肿瘤等病史的患者 |
心血管内科 |
急性主动脉夹层疑似患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患者; 有血栓形成风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
神经内科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脑卒中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 |
肺病科/呼吸内科 |
肺栓塞疑似患者;有长期卧床、手术、骨折等血栓高危因素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
肿瘤科 |
各类肿瘤患者,尤其是有血栓形成风险的肿瘤患者;有不明原因D-二聚体升高,需排查肿瘤的患者 |
ICU/重症医学科 |
脓毒症患者;各类危重症患者,需评估凝血功能和血栓风险的患者 |
妇产科 |
妊娠期女性,尤其是有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生长受限等病理妊娠情况的患者;子痫前期患者,需评估产后出血风险的患者 |
检验科 |
各类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和血栓风险评估的患者,为临床科室提供D-二聚体检测服务 |
参考文献
[1]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 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35):2743-2756.
[2]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8):827-836.
[3] 王秀丽,周泽平. D-二聚体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22,45(5):455-461.
[4] 石书明,丁新. 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病理妊娠的变化[J]. 中国医刊,2019,54(11):1180-1183.
[5] 刘倩,孙波,梁婵玉,等. 产前D-二聚体水平与子痫前期并发产后出血的关系[J]. 中国医师杂志,2022,24(9):1349-1353.
[6] 陈意浓,李青,于璐瑶,等. 血清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炎院内不良事件的相关性[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11):1491-1497.
[7] 赵晓瑜,周芸. D-二聚体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4,40(2):141-145.
[8] 朱枫,杨云梅. D-二聚体与老年常见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21,14(4):334-338.
[9] 吴红军,李荣霞,李毅,等. 重症急性胰腺炎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研究[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11):658-661.
[10] 崔秀平,丁敏,孙多成,等. 血浆D-二聚体浓度测定在急腹症中的应用[J]. 腹部外科,2017,30(3):234-237.
[11] 赵金霞,孙琳,张霞,等. 血D-二聚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3):168-171.
[12] 伍文彪.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0):194,196.
[13] 雷孝波,王秀杰.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 医学综述,2020,26(22):4521-4527.
[14] 尚红,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指南共识

相关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