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碱性磷酸酶测定试剂盒(NPP底物-AMP缓冲液法)
--反映胆汁淤积性损伤,肝脏疾病和骨骼代谢相关疾病指标
样本类型:血清或肝素锂抗凝血浆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采用IFCC推荐方法
2.精密度高,CV≤5%
3.校准品定值溯源至IFCC参考方法,准确度满足GBW(E)090593的要求
指标简介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AKP)是一组特异的磷酸单酯水解酶,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磷酸单酯类化合物或转移磷酸单酯的磷酰基至其他物质的酶。这种酶能催化核酸分子脱掉5'磷酸基团,从而使DNA或RNA片段的5'-P末端转换成5'-OH末端[1]。ALP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种组织,其中肝脏、肾脏、骨骼、牙齿、小肠、胎盘等组织含量较多。正常成人血清中的ALP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含量相当,另有约10%来自小肠。儿童、孕妇由于骨骼或胎盘生长活跃可出现生理性血清ALP升高,正常成人ALP升高多与骨骼或肝胆疾病等情况有关[2]。
检测原理
在适宜的条件下,对-硝基苯磷酸盐底物在碱性磷酸酶的作用下,以 2-氨基-2-甲基-1-丙醇为磷酸酰基的受体物质,生成深黄色的醌式对硝基苯酚。检测 405nm 波长处吸光度的变化,可知被检测样本中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临床应用
- 血清ALP测定用于肝胆疾病的实验诊断。肝癌时血清ALP活性明显升高,无黄疸的肝脏疾病患者血清ALP活性升高,应警惕有无肝癌的可能[1];
- 自身免疫性肝炎时血清ALP和GGT可轻度升高[4],若ALP大于正常2倍或GGT大于5倍ULN,需考虑是否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多有血清ALP升高[3];ALP和GGT升高是胆汁淤积最具有特征性的血清生化表现,二者升高即可诊断肝内胆汁淤积(IHC)[5]。
- 血清ALP测定用于药物性肝损伤的实验诊断。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重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基于肝损伤生物化学异常模式的DILI临床分型和R值:R值计算通常是基于首次可获得的异常肝脏生物化学检查结果,可大致反映肝损伤时的生物化学异常模式。R值=[丙氨酸转氨酶(ALT)实测值/ALT的正常值上限(ULN)]/[碱性磷酸酶(ALP)实测值/ALP的ULN。ALT缺失时,可用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取代进行计算。根据R值,急性DILI可分为:(1)肝细胞损伤型:R≥5;(2)胆汁淤积型:R≤2;(3)混合型:2<R<5。发病起始时的R值可随着肝损伤的演变而发生变化,病程中动态监测R值,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和判断肝损伤的演变过程[6]。
- 血清ALP测定用于骨骼代谢相关疾病的实验诊断。血清骨ALP是总体成骨活动良好指标,出现成骨活动相关疾病时血清ALP升高[2],维生素D缺乏、甲状腺功能亢进、纤维性骨炎、骨折修复等情况时血清ALP升高,Paget骨病(佩吉特骨病,又称变形性骨炎、畸形性骨炎)、骨肿瘤(如成骨细胞癌)、佝偻病(软骨病)、骨软化、遗传性磷酸酶过多症等可见血清ALP大幅升高[1, 2]。
- 其他血清ALP活性升高情况。肝外疾病如骨髓纤维化、腹膜炎、糖尿病、亚急性甲状腺炎、胃溃疡,可见血清ALP升高[3]。肝外肿瘤,包括骨肉瘤、肺、胃、头颈部和肾细胞癌、卵巢癌、子宫癌和霍奇金淋巴瘤可见血清ALP升高[3]。很多药物也可使血清ALP增高,如巴比妥类、抗生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等)[1]。
- 生长期儿童、孕妇可见生理性ALP升高[2]。
- 血清ALP活性减低情况。血清ALP活性减低,可用于提示呆小症、磷酸酶过少症、维生素C缺乏症、慢性肾炎、乳糜泻、恶性贫血、恶病质、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1],以及机体缺锌、缺铁[7]等情况。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
适检人群 |
消化科/肝胆内科 |
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疾病(如胆石症、胆道阻塞)、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等 |
骨科/内分泌科 |
骨代谢异常(如维生素D缺乏、甲状腺功能亢进、纤维性骨炎)、骨折、佝偻病、骨软化症、Paget骨病、骨肿瘤等,糖尿病 |
心血管内科 |
冠心病、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脑梗死、脑出血,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 |
肿瘤科 |
患有肝外肿瘤的患者,如骨肉瘤、肺癌、胃癌、头颈部癌、肾细胞癌、卵巢癌、子宫癌、霍奇金淋巴瘤等 |
儿科 |
生长发育期儿童、婴幼儿、佝偻病患儿 |
妇产科 |
孕妇 |
老年科 |
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肾炎、营养不良) |
参考文献
[1]尹一兵, 倪培华.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 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尚红,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 2010, 30(005):331-340.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 38(1):8.
[5]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2):137-146.
[6]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性肝损伤防治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4):355-384.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相关临床问题实践指南[J]. 中华儿科杂志,2022,60(5):387-394.
指南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