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甘胆酸测定试剂盒(均相酶免疫法)
--诊断各类肝胆疾病的敏感指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筛查及诊断指标
样本类型:血清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采用均相酶免疫法,具有"抗原抗体"及"酶和底物"系统的优点
2.线性范围宽,800~50000μg/L
指标简介
甘胆酸(cholyglycine,CG)是人体胆汁酸的一种主要成分,由肝细胞合成。胆固醇经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酶促反应,转变成初级胆汁酸,其主要成分为胆酸 (cholic acid,CA) 和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CDCA)。大部分CG都需以与蛋白结合的方式存在,其进入体循环的总量<1%。外周血中CG正常情况下含量极少,正常的成人血清CG浓度并不会受进食影响,CG会稳定在低水平[1]。甘胆酸正常代谢途径涉及肝肠循环,这个过程开始于肝细胞合成甘胆酸,然后通过毛细胆管和胆管排入胆囊,并随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帮助食物的消化。在小肠的末端,大约95%的甘胆酸会被重吸收,然后通过门静脉返回肝脏,由肝细胞摄取并再利用。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摄取CG能力下降,致使血中CG含量增高;胆汁郁滞时,肝脏排泄胆酸发生障碍,而返流血液循环的CG含量增高,也使血CG含量增高[2]。
检测原理
整个反应发生在一个液相均相体系中,样本中游离的甘胆酸与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甘胆酸偶联物竞争性结合抗甘胆酸特异性抗体位点。样本中游离的甘胆酸越多,竞争结合的抗体位点越多,抗体释放出的酶标偶联物就越多。游离出来的甘胆酸酶标偶联物催化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型(NAD+)转化为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NADH),样本中的甘胆酸浓度与NADH的生成量成正比,通过340nm吸光值的变化即可计算出甘胆酸的含量。
临床应用
- CG是筛查、诊断及监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重要指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 是一种妊娠期特有临床综合征,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主要临床症状,在妊娠中晚期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会引起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等一系列不良妊娠结局,对孕妇及胎儿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对整个家庭乃至社会造成危害。目前,ICP 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对 ICP 及时准确的诊断、监测以及有效的治疗是改善预后、降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重点[3-5]。CG是筛查、诊断及监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重要指标[6-8]。
- CG检测在肝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有研究结果显示,肝癌患者CG水平显著升高,其C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CG水平远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0倍以上[9]。另有研究发现,血清CG、TBA联合检测对肝癌发生的预测价值高,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早期识别肝癌高危群体,并开展针对性治疗,以提高患者预后水平[10]。
- 血清CG是诊断肝硬化较为灵敏的肝功能指标,并可用于判断预后。测定CG含量在肝硬化早期诊断的价值尤为显著。CG可灵敏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一定程度上避免肝穿刺等检查,从而减轻患者痛苦。血清CG检测对肝脏早期纤维化病变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值得在肝脏病变诊断中推广应用[1]。另有研究发现,血清CG、TBA在肝硬化中表达水平高,可帮助临床识别疾病分期(失代偿期均高于代偿期)[10]。
- CG在各类肝胆疾病中显著升高。研究发现[11],各类肝胆疾病患者血清C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G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肝癌、肝硬化、肝炎、其他肝胆疾病;并且比常规肝功能指标(包括TBA、T-BIL、ALT、AST、GGT、ALB、GLB和A/G等)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表明检测肝胆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患者的CG水平对于及时诊断这些疾病,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
适检人群 |
内科/消化内科 |
各种肝胆疾病如肝硬化、肝炎、肝癌、酒精性肝损害、黄疸、梗阻性肝病等,以及胆石症,胆管、胆囊排泄功能障碍,肝-肠循环障碍、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患者 |
肝病科 |
同上 |
肝胆内科 |
同上 |
产科/妇产科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妊娠中晚期,ICP高发地区(我国四川、重庆等长江流域地区等[15])孕妇,ICP高危因素者(包括孕妇年龄(<25岁或>35岁)、孕前体重指数(BMI)过低和肥胖、多胎妊娠、体外受精、剖宫产史、≥2次流产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血小板减少症、高脂血症、妊娠期糖尿病(GDM)以及既往有肝胆疾病史等) |
肿瘤科 |
肝癌以及疑似肝癌患者 |
感染科 |
各种类型急慢性肝炎 |
体检科/体检中心 |
一般人群 |
参考文献
[1] 王燕,蔡梅,杨德平,等. 甘胆酸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医师杂志,2016(z1):256-258.
[2] 魏莎,陈晰,章臻翊,等.肝纤维化的早期血清标志物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 2024, 31(2):252-256.
[3] 张慧芳,王高莹,邹萍,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血清甘胆酸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 中国临床研究,2022,35(6):793-796.
[4] 卢俊玲,匡景霞,程小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前监测指标与围产儿预后关系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11):1281-1283.
[5] 胡翠芳,朱大伟,李力.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1,37(2):248-252.
[6]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1)[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1):62-69.
[7]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第1版)[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5):391-395.
[8]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2):1989-1999.
[9] 曹建国,邓玉花,彭吉芳. 血清甘胆酸测定对肝病诊断价值探讨[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5):292-293.
[10] 王斌,曾晖,邱利. 血清甘胆酸、总胆汁酸在肝硬化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的预测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2023,21(34):71-74.
[11] 张有涛,宋艳辉,黄惠芳,等. 甘胆酸检测的临床实践及与其他肝功能指标的比较[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5):680-682.
指南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