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GPO-PAP法)

--反映脂肪代谢情况,判断心脑血管疾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样本类型:新鲜无溶血血清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采用酶法测定,提高抗干扰能力

2.精密度高,CV≤4%

3.试剂超长效期24个月

4.校准品定值溯源至GBW09145

 

指标简介

血清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TG) 又称三酰甘油,构成脂肪组织,参与胆固醇、胆固醇酯(CE)合成及血栓形成。TG是一组化合物,而不是分子组成和结构固定的单一化合物,由于其甘油骨架上分别结合了3分子脂肪酸、2分子脂肪酸或1分子脂肪酸,故分别称为甘油三酯、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血清中约90%~95%是甘油三酯,5%~10%为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甘油三酯中结合的脂肪酸近似比例为油酸44%、软脂酸26%、亚油酸16%和棕榈油酸7%[1]。TG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脂肪组织中,血浆TG主要存在于富含TG的脂蛋白中,包括乳糜微粒 (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及其残粒。临床上所测定的甘油三酯 (TG) 是血浆中各脂蛋白所含甘油三酯的总和。TG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后天因素也有明显影响,并与种族、年龄、性别以及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等有关。TG水平个体内与个体间变异均较大,同一个体的TG水平受饮食和不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故同一个体在多次测定时,TG值可能有较大差异。人群中血清TG水平呈明显的偏态分布。无论血脂有无异常,餐后TG水平都可增高(约0.3mmol/L);若非空腹血清TG≥4.52mmol/L,则需采集空腹标本进行血脂检测以评估TG浓度[2]。TG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检测原理

用脂蛋白脂酶(LPL)使血清中甘油三酯(TG)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将生成的甘油用甘油激酶 (GK) 及三磷酸腺苷(ATP)磷酸化,以磷酸甘油氧化酶 (GPO) 氧化甘油-3-磷酸,产生磷酸二羟丙酮和过氧化氢 (H2O2) 。H2O2再经过氧化物酶(POD)、4-氨基安替吡啉 (4-AAP) 与4-氯酚(三者合称PAP) 反应,生成红色醌亚胺色素。醌亚胺的最大吸收在500m左右,吸光度与标本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成正比。

 

临床应用

  • TC、TG、LDL-C和HDL-C是临床上筛查血脂异常患者和服用降脂药物疗效评估的基本项目组合,结合ApoA1、ApoB、Lp(a)是血脂检测关注对象的ASCVD风险评估的常规组合。
  • 高甘油三酯血症(HTG) 作为我国最常见的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剩留风险的相关性值得关注。原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 HTG) 多有遗传因素,包括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等。导致继发性HTG的主要原因有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饮酒等;应激、脂质营养不良、糖原贮积病、回肠旁路手术后、败血症、急性肝炎、妊娠、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也会继发HTG。此外,雌激素、异维A酸、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胆酸结合树脂类、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的使用,均可引起继发性HTG。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3],甘油三酯(TG)水平以空腹 (禁食12h以上) <1.7mmol/L为合适水平,TG≥2.3mmol/L为升高。根据空腹TG水平的不同,对HTG严重程度进行分层。血清TG>2.3mmol/L者患ASCVD风险增加;当TG>5.6mmol/L时,除ASCVD风险外,急性胰腺炎风险明显增高。
  • HTG与糖尿病:在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中,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分解增加,游离脂肪酸释放增加,使肝脏产生的TG和VLDL颗粒增多,发生HTG。这是糖尿病患者因血脂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HTG,并伴低HDL-C血症 (HDL-C≤1.0mmol/L); LDL-C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HTG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4]
  • HTG与急性胰腺炎: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急性胰腺炎(AP)的重要病因。HTGP约占所有AP的10%,血清甘油三酯>11.3mmol/L被认为是胰腺炎的危险因素[5]。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影响AP预后的重要因素[5]。与其他病因的胰腺炎相比,HTGP病程长、预后差,重症比例高,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是AP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5]。HTGP复发率较高,且复发率和甘油三酯浓度呈正相关。有研究表明,既往血清甘油三酯峰值>33.9mmol/和最近一次甘油三酯>5.6mmol/L是AP复发的两项独立危险因素。
  • TC降低(低甘油三酯血症:TG<0.56mmol/L)。原发性见于遗传性无β脂蛋白血症和低β脂蛋白血症;继发性见于继发性脂质代谢异常,如消化道疾病 (肝肠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癌症晚期、恶病质及肝素等药物的应用。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适检人群

 

内科/心内科

已有冠心病 (CHD)、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ASCVD极高、中危人群,糖尿病,肥胖及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酗酒,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病或早病死者,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服用雌激素、异维A酸、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胆酸结合树脂类、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

肾内科

慢性肾功能不全、各种急慢性肾脏病

感染科/ICU/急诊科

脓毒症(败血症)

肝胆内科

急性肝炎

风湿免疫科

系统性红斑狼疮

妇产科

孕妇

肿瘤科

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乳腺癌等

体检科/体检中心

普通体检人群

 

参考文献

[1] 尹一兵, 倪培华.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 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3):221-255.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7,16(1):15-35.
[4]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委员会. 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心血管风险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2):108-115.
[5] 李慧珍,李宁,原向芝,等. 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的血脂管理[J]. 中华胰腺病杂志,2023,23(5):383-386.

 

指南共识

相关产品

相关产品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注意:请务必准确填写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