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P-糖化血清蛋白测定试剂盒(NBT法)
--反映既往2~ 3周平均血糖水平,糖尿病短期血糖控制的监测指标
样本类型:新鲜无溶血血清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采用硝基四氮唑蓝NBT法测定,提高抗干扰能力
2.线性范围宽,10~1000 μmol/L
指标简介
糖化血清蛋白(glycated serum protein,GSP)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血清蛋白 (约70%为白蛋白) 的N末端发生非酶促的糖基化反应形成的高分子酮胺化合物,其结构类似果糖胺,故将GSP测定又称为果糖胺(FMN)测定。糖化血清蛋白 (GSP) 是血中葡萄糖与血清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由于白蛋白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约17~19d,所以GSP水平能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1]。
检测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硝基四氮唑蓝法。血清葡萄糖能与白蛋白及其他血清蛋白分子N-末端的氨基上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具有高分子酮胺(又称为果糖胺,Fructosamin,FMN)结构的糖化血清蛋白。此酮胺结构在碱性溶液中能还原硝基四氮唑蓝(NBT)成为紫色物质,其生成量与糖化血清蛋白含量成正比。生成的紫色物在546nm(526~566 nm)处有吸收峰,可进行光学测定。
临床应用
- 辅助诊断糖尿病:GSP可作为糖尿病的早期辅助诊断指标,联合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性,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2-6]。
- 筛查妊娠期糖尿病(GDM):GSP与HbA1c联合检测可用于GDM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7-9]。
- 短期血糖控制评估:GSP水平能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及时发现高血糖和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预测达标状态[10],可弥补HbA1c在治疗和调整治疗后的"延迟效应"[11];因具有不受贫血或其他类型血红蛋白影响的优点,从而比HbA1c更适合反映短期血糖控制水平,作为短期降糖疗效监测指标[12]。GSP是评估糖尿病患者短期治疗效果的灵敏指标,治疗后GSP水平的变化可快速反映血糖控制的改善情况;在调整治疗方案后,GSP测定能及时反馈血糖控制是否达标。GSP更适合于住院病人及重点观察药物治疗的患者,对需要严格控制的糖尿病孕妇和某些日内变化显著的糖尿病人更有价值[13]。
- 并发症风险评估:GSP升高与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的发生风险相关,可作为预测并发症的参考指标[14-17]。
- 早期预测糖尿病:GSP持续升高可作为糖尿病早期预警信号,即使空腹血糖和HbA1c正常,也能提示糖尿病发生风险[14,18]。
- 鉴别应激性高血糖:GSP测定可用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性高血糖,帮助明确病因并指导治疗[19-21]。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
适检人群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疑似糖尿病及需要监测血糖控制的患者 |
妇产科/产科 |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糖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 |
老年科 |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需长期监测血糖的老年人 |
急诊科/ICU |
严重创伤、急性胰腺炎、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下需快速鉴别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 |
肾内科 |
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患者 |
神经内科 |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
心血管内科 |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
内分泌科/代谢科 |
需要长期监测血糖控制的患者、糖尿病治疗方案调整后的患者、住院糖尿病患者 |
体检科 |
体检中发现血糖异常者、糖尿病高危人群(如肥胖、家族史、高血压等) |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0):936-948.
[2] 王婷. 2型糖尿病应用血脂与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1):62-64,68.
[3] 张金生. 糖化血清蛋白检测的应用与价值[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8):97-98.
[4] 王皓晨. 联合测定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2):44-47.
[5] 陈美珺,王欣欣,李文艺. 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应用价值[J]. 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9):55-57,61.
[6] 汪艳丽. 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治疗监测中的应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6):2320-2322.
[7] 周祥敏.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对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24(S1):187-188.
[8] 丁琥,付锦艳. 糖化血清蛋白联合糖化血红蛋白早期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179-180,封3.
[9] 董望舒.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作用[J]. 中国妇幼保健,2020,35(6):1021-1023.
[10] 曾广冰. 糖尿病患者血清葡萄糖和糖化血清蛋白相关性分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2):87-87.
[11] 罗通行,李一松,徐克和.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J]. 四川医学,2011,32(3):422-423.
[12] 余丽燕,徐立,李俊粉. 糖尿病白内障32例围手术期糖化血清蛋白变化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8):6966-6966.
[13]李汉福. 糖化血清蛋白在诊断糖尿病中的价值[J]. 医学文选,2005,24(1):28-29.
[14] 司玉春,齐发梅. 糖化血清蛋白与血糖控制效果的实验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1(4):14-15.
[15] 谭文泽,余泽琪,邓述欢,等. 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及机制[J].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3755-3757.
[16] 赵琴,柳林. 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 国际眼科杂志,2004,4(3):485-487.
[17] 陈孟春. 联合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的临床价值[J]. 武警医学,2013,24(3):224-225.
[18] 吴建美,李丽蒙. 糖三联检测中单项糖化血清蛋白升高的结果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4):89-90.
[19] 张菁菁,王东霞,张卫群. 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在应激性高血糖鉴别中的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63-64.
[20] 刘览,周启侠,姚志祥,等. "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在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12):1131-1132,1134.
[21] 黎泳仪,黄雪珍,姚万有,等. 应激性高血糖及糖尿病的糖化血清蛋白检测150例分析[J]. 吉林医学,2020,41(3):545-547.
指南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