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总蛋白测定试剂盒(双缩脲法)

--反映肝脏合成功能、评价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指标

样本类型:血清或肝素锂、EDTA-K3 抗凝血浆。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精密度高,CV≤2%

2.试剂超长效期36个月

3.校准品定值溯源至国家标准品360012

4.试剂可以在2℃~25℃保存和使用,使用方便

 

指标简介

蛋白质是人体含量和种类最多的物质,占人体干重的45%,有10万多种。酶、多肽激素、细胞因子、抗体、转运蛋白、收缩蛋白等均为蛋白质,因此蛋白质被称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疾病时体内蛋白质的结构、种类、含量、分布和功能均会发生变化,以合适的方法与技术,检测体内蛋白质的改变,对疾病的诊断、病情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价值[1]。血浆等体液中的蛋白质种类众多,按化学结构可分为仅由氨基酸残基以肽键相连而成的单纯蛋白质和结合有多糖基、脂质、核酸、无机离子等的结合蛋白。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是血浆中所有蛋白质含量的总体反映,与肝脏合成蛋白功能以及免疫球蛋白合成情况有关,尤其是结合血清白蛋白浓度,能大概反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2]

 

检测原理

所有蛋白质分子都含有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肽键与铜离子结合,生成蓝紫色的化合物。蓝紫色化合物在540~560nm 处的吸光度与肽键的数量成正比关系,依此可以计算蛋白质的含量。

 

临床应用

血清总蛋白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评价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指标,并辅助诊断多种疾病。

  • 血清TP增高主要见于慢性炎症等所致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以及浆细胞病时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显著增多[2]
  • 血浆中水丢失而浓缩,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呕吐、腹泻、高热大汗等急性失水时,可升高达100~150g/L;使用脱水、利尿药,以及休克、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亦可出现血浆浓缩[1]
  • 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多见于M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此时主要是球蛋白增加,总蛋白可>100g/L[1]。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麻风病、慢性血吸虫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体内产生大量的急性相蛋白,从而引起血清总蛋白水平升高。
  • 血清TP降低常见于血清白蛋白含量下降,少数由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明显下降引起;其他血清蛋白质减少,一般不能在TP浓度中得到反映[2]。血浆总蛋自低于60g/L,或白蛋白浓度低于30g/L则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hypoproteinemia)。
  • 血浆中水分增加而被稀释时如各种原因所致水潴留,总蛋白浓度相对降低[1]
  • 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如长期食物中蛋白不足或慢性肠道疾病所致的吸收不良),体内蛋白质合成原料缺乏;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发热和恶性肿瘤等均可致血浆蛋白大量消耗[1]。研究发现[3],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欠佳,总蛋白缺乏是影响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合成障碍,主要是严重肝功能损伤致蛋白质合成减少,以白蛋白下降最显著[1]
  • 血浆蛋白大量丢失: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特别是白蛋白从尿中丢失;严重烧伤时大量血浆渗出;大出血、溃疡性结肠炎等均可使蛋白丢失[1]
  • 肾脏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的主要病因是长期大量蛋白质丢失,如肾病综合征(血清总蛋白,特别是白蛋白显著下降)、狼疮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以及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治疗时均可丢失蛋白质。此外,肾脏疾病(如尿毒症等)引起的蛋白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蛋白质合成障碍和蛋白质分解加速也是重要病因[2]
  • 血清总蛋白与血清白蛋白同时检测,能计算球蛋白浓度,再应用于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白球比,A/G)。白球比偏低常见于慢性肝病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是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白球比偏低也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信号,如肾病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等;白球比偏高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但若持续偏高且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黄疸、腹水等),可能是肝脏疾病的征兆。在急性肝损伤时,由于肝脏的储备能力很强和多数蛋白质的半衰期较长,故血浆TP与Alb浓度变化不大;在慢性肝病时,血浆中白蛋白降低,而γ-球蛋白升高,出现白球比(A/G)降低,甚至倒置[2]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适检人群

消化内科/肝病科

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患者,以及有肝脏损伤风险的人群。

肾内科/肾病科

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等肾脏疾病患者。

肿瘤科

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患者。

心血管内科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患者。

内分泌科

糖尿病肾病等内分泌疾病患者。

呼吸内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

消化内科

消化系统疾病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的患者。

感染科

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疟疾等)患者。

风湿免疫科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

重症医学科(ICU)

危重症患者,尤其是有血清蛋白下降风险的患者。

产科

晚期妊娠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有胎儿生长受限风险的孕妇。

皮肤科

银屑病等皮肤疾病患者。

 

参考文献

[1] 尚红,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 尹一兵, 倪培华.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 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 刘丽.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 当代医学,2021,27(20):95-97.

 

指南共识

相关产品

相关产品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注意:请务必准确填写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