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试剂盒(直接法-表面活性剂清除法)
--判别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症发生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样本类型:血清或肝素锂/枸橼酸钠抗凝血浆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采用直接法-表面活性剂清除法,特异性高,抗干扰力强
2.精密度高,CV≤3%
3.校准品定值溯源至GBW09178
指标简介
脂质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特别是在能量代谢和膜构成中具有重要意义。血脂是血液中脂类物质的总称,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protein,Apo),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根据粒径大小和水合密度不同,脂蛋白(粒径逐渐变小,水合密度逐渐变大)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 )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此外,还有一种特殊脂蛋白称为脂蛋白a(Lp(a))[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中胆固醇含量最高,低密度脂蛋白 (LDL) 由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转化而来,LDL颗粒中含胆固醇酯40%、游离胆固醇10%、TG 6%、磷脂20%、蛋白质24%,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脂蛋白,故称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因LDL颗粒中胆固醇占比约为5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基本能反映血液LDL颗粒水平。LDL的主要功能是将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转运至肝外组织。LDL-C水平升高是独立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检测原理
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R1中聚阴离子与LDL形成复合物,在表面活性剂1作用下,不与胆固醇酶试剂反应。而其它脂蛋白(CM,VLDL-C,HDL-C)则被酶试剂水解产生 H2O2,在缺乏偶联剂时被消耗而不显色。
第二步:R2中表面活性剂2使LDL释放CHO,在酶试剂与偶联剂作用下生成紫色化合物,最大光吸收在550nm左右,吸光度与标本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成正比。
临床应用
- LDL-C升高可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TC增高,LDL-C增高,伴有HDL-C减低)、家族性ApoB缺陷症、混合型高脂血症、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TC增高,LDL-C增高,TG正常或轻度增高)、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等,也可见于神经厌食及孕妇。
- 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主要危险因素,在ASCVD致病中起着核心作用。提倡以降低血清LDL-C水平来防控ASCVD,也是目前国内外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的调脂治疗首要干预靶点[1]。
- LDL-C降低可见于家族性无β或低β脂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创伤和严重肝病等[2, 3]。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
适检人群 |
内科/心内科 |
(1)有 ASCVD 病史者。(2)存在多项 ASCVD 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 )的人群。(3)有早发 CVD 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55 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 岁前患 ASCVD),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家族性无β或低β脂蛋白血症患者。 |
肾病科/肾内科 |
肾病综合征 |
皮肤科 |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
消化科/肝胆内科 |
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严重肝病等 |
内分泌科 |
甲状腺功能异常 |
妇产科 |
孕妇 |
肿瘤科 |
恶性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 |
营养科 |
营养不良 |
血液科 |
慢性贫血 |
体检科/体检中心 |
普通体检人群 |
参考文献
[1]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3):221-255.
[2] 尚红,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等. 中国临床血脂检测指南[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2,45(10):1017-1033.
指南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