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A-总胆汁酸测定试剂盒(酶循环法)
--反映肝细胞合成、摄取、分泌及胆道排泄功能的灵敏指标,ICP筛查诊断指标
样本类型:血清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专利产品,第五代酶循环法,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2.精密度高,CV≤5%
指标简介
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胆汁酸,是肝脏分泌到胆汁中最大量的有机酸,为胆汁的主要成分,随胆汁分泌进入肠道,肠道中约95%经肠肝循环被重吸收入肝。胆汁酸是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羟基衍生物的总称,为内源性有机阴离子。人类胆汁酸主要以胆酸、鹅脱氧胆酸及脱氧胆酸等为主[1]。胆汁酸的生理功能是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促进胆汁分泌、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及调节胆固醇代谢[1, 2]。肝脏是人体利用胆固醇合成胆汁酸的唯一器官。正常情况下人体每日合成胆固醇1~1.5g,其中2/5(0.4~0.6g)在肝内转化为胆汁酸,胆汁酸随胆汁进人肠道,帮助肠道内脂类物质消化吸收;进入肠道的各种胆汁酸95%以上被肠壁重吸收(以主动吸收为主);经肠道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回到肝脏,肝细胞将游离型胆汁酸再合成为结合型胆汁酸,重吸收的及新合成的结合型胆汁酸再随胆汁进人肠道,此即胆汁酸的肠肝循环。由于肝胆的胆汁酸池为3~5g,人体的胆汁酸肠肝循环每日需进行6~12次,使有限的胆汁酸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弥补了肝脏胆汁酸合成能力的不足并解决肠道对脂质消化的需要[1]。若肠肝循环被破坏(如腹泻或回肠大部分切除、胆道梗阻),则胆汁酸不能重复利用。一方面影响脂类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胆汁中胆固醇含量相对增高,处于饱和状态,极易形成胆固醇结石。血清总胆汁酸(TBA)是反映肝细胞合成、摄取、分泌及胆道排泄功能的灵敏肝功能指标。
检测原理
在β-硫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型(Thio-NAD +)和 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NADH)存在的条件下,3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α-HSD)循环可逆地催化胆汁酸和3-酮类固醇之间的转化反应,同时生成β-硫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Thio-NADH)和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型(NAD+)。在一定反应时间内,生成的Thio-NADH与样本中胆汁酸的浓度呈正比。Thio-NADH 在395nm~415nm波长处有吸收峰,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405nm(400~420nm)波长处吸光度的变化可知被检测样本中胆汁酸的浓度。
临床应用
- l 肝细胞损伤:TBA升高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并有助于评估预后和提示病情复发。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酒精肝、中毒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时,TBA显著升高,尤其肝硬化时,TBA升高明显高于其他指标[1]。急性肝炎时血清TBA显著增高,可达到正常人水平的10~100倍,若持续不降者则常转化为慢性肝炎[2]。慢性肝炎时血清TBA明显增高,若空腹胆汁酸>20μmol/L,应考虑在活动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增高幅度小、阳性率亦较低[2]。肝纤维化时肝脏对胆汁酸的代谢能力减弱,血清TBA在肝纤维化的不同阶段均会增高,增高幅度一般在4倍以上[2]。当酒精性肝病发生严重肝损伤时,血清TBA水平明显增高,而轻、中度肝损伤增高不十分明显[2]。中毒性肝病时血清TBA也会增高[2]。
- l 肝内、肝外胆管阻塞:胆道阻塞、胆汁性肝硬化、新生儿胆汁淤积、妊娠性胆汁淤积、胆石症、胆道肿瘤时,血清TBA均可显著升高[1]。
- l 门脉分流:肠道中次级胆酸经分流的门脉系统直接进入体循环,使血TBA升高[1]。
- l 血清TBA测定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筛查及诊断的重要指标,ICP严重程度分级重要依据,是产科处理(终止妊娠、阴道分娩、剖宫产)的重要参考指标,产后随访的重要监测指标[3]。产前TBA水平≥40μmol/L是预测围产结局不良的良好指标[4]。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
适检人群 |
内科/肝胆内科/ |
各种肝胆疾病患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酒精肝、中毒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胆道阻塞、胆汁性肝硬化、胆石症等) |
妇产科/产科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又称产科胆汁淤积症(OC);ICP高危因素患者:如有慢性肝胆基础疾病者包括HCV、胆囊结石或胆囊炎,高龄35岁以上,口服避孕药史,有ICP家族史或既往有ICP病史,多胎、人工授精妊娠,低硒和低维生素水平D尤其是1,25-二羟维生素D3等;我国ICP高发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如四川、重庆和上海等)孕妇 |
儿科/新生儿内科 |
新生儿胆汁淤积或疑似新生儿胆汁淤积患者,新生儿黄疸或疑似新生儿黄疸患者 |
肿瘤科 |
肝癌或疑似肝癌患者,胆道肿瘤或疑似胆道肿瘤患者 |
体检科/体检中心 |
普通人群筛查各种肝胆疾病 |
参考文献
[1] 尚红,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 尹一兵, 倪培华.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 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24,59(2):97-107.
[4]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7):481-485.
指南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