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ili-总胆红素测定试剂盒(钒酸盐氧化法)
--判断黄疸和肝损伤程度的诊断指标
样本类型:血清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采用钒酸盐氧化法,提高抗干扰能力
2.精密度高,CV≤5%
3.校准品定值溯源至国际有证参考物质SRM909
*另有重氮盐法试剂盒(见试剂目录)
指标简介
胆红素是胆汁的重要成分之一,是各种含血红素蛋白中的血色素(亚铁原卟啉)在一系列酶作用下的降解产物,与脂类的消化吸收及黄疸的形成有重要关系[1]。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胆红素代谢发生障碍,血清中胆红素成分可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胆红素的来源[2]:①80%来源于衰老红细胞在破坏后释放的血红素;②约20%来源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的分解;③无效红细胞生成。胆红素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生成,呈游离态,称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分子量很小,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生成的胆红素在血液中几乎全部与白蛋白结合,称未结合胆红素。因为白蛋白呈水溶性,且分子量大,有利于游离胆红素的运输,又限制了游离胆红素透过细胞膜能力。胆红素在肝脏代谢要经历肝细胞的摄取、结合及排泌三个阶段[2]:①胆红素经血浆白蛋白运输作用循环至肝脏,在肝血窦与白蛋白分离,即可被肝细胞迅速摄取。在胞液中胆红素与两种受体蛋白Y和(或)Z结合,并被转运至内质网进一步代谢;②胆红素在滑面内质网中通过葡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与葡糖醛酸结合成胆红素葡糖醛酸单酯和胆红素葡糖醛酸双酯,即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③经肝细胞转化生成的结合胆红素被排泌至毛细胆管,随胆汁排泄。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肠菌酶的作用下,脱去葡糖醛酸基,逐步还原成为胆素原。无色的胆素原在肠道下段接触空气后被氧化为棕黄色粪胆素,为粪便的主要颜色并随粪便排出。在小肠下段约有10%~20%的胆素原被肠黏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以原形再排入胆道,构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少部分经血液出现于尿中,与空气接触后氧化为尿胆素,成为尿的主要色素。正常情况下,胆红素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当某个环节发生故障时,血清中胆红素含量可增高,临床上出现程度不等的高胆红素血症。Bil代谢功能的常规检测主要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又称结合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IBil,又称非结合胆红素)。三者关系为:TBil=DBil+IBil,IBil通常由测得TBil和DBil后计算所得,即IBil=TBil-DBil。血清IBil水平的增高源于生成过多、摄取或结合过程障碍;而DBil水平增高则可能由于分泌减少或逆行渗漏所致。肝细胞生成Bil的限速步骤是DBil分泌入毛细胆管,因而肝细胞功能严重低下会导致以DBil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3]。在肝胆管疾病的恢复后期,几乎所有的DBil都以与Alb结合的大分子形式存在,形成δ胆红素,使原有DBil的半衰期(4h)延长至接近Alb的半衰期(12~24d),导致血清Bil水平缓慢下降,并且出现血清DBil升高而尿Bil阴性征象。
检测原理
钒酸盐氧化法:在特定条件下(pH3.0),样本中的胆红素和钒酸反应,生成胆绿素。其在450nm处吸光度的下降与样本中总胆红素含量成正比。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450nm波长处吸光度的变化,可知被检测样本中的总胆红素浓度。 重氮盐法:在强酸性介质中,胆红素可与两试剂混合后生成的重氮盐反应,形成红紫色的偶氮化合物。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546nm(540nm~560nm)波长处吸光度的变化,可知总胆红素的浓度。
临床应用
胆红素测定对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黄疸程度及类型的判断、黄疸原因的分析、评估肝功能及预后等有重要的价值[2]。
- TB水平用于判断黄疸有无及程度[2]
TB>17.1μmol/L表示有黄疸[3];
TB在17.1~34.2μmol/L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疽;
TB>34.2μmol/L为临床肉眼可见的显性黄疸:TB在34.2~171μmo/L为轻度黄疸,TB在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疽,TB>342μmol/L为重度黄疸。
- 用于分析黄疽原因[2]
①溶血性黄疽通常为轻度黄疸,TB<85.5μmo/L,IB增高较肝细胞性黄疸及梗阻性黄疸明显,见于各种溶血及溶血性疾病、输血反应、大面积烧伤、大血肿吸收等。一般程度的溶血很少能使血清Bil值超过5×ULN(85.5μmol/L)[1]。
②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黄疸,TB为17.1~171μmo/L,见于各种肝实质性损伤,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中毒性肝实质损伤等。肝细胞功能严重低下会导致以DBil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血清Bil水平进行性升高提示病情加重或预后不良。
③梗阻性黄疸通常为中、重度黄疸,TB及DB增高较前两者明显,见于肝内、外胆道阻塞性疾病和肝内胆汁淤积,如胆石症、胰头癌、胆道肿瘤、胆管炎、胆道闭锁,以及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内泥沙样结石和癌栓、华支睾吸虫病、肝细胞损害(特别是疾病后期)、Dubin-Johnson综合征和Rotor综合征等。肝实质疾病或胆管结石所致的不完全性肝外胆道梗阻,较胆总管的恶性梗阻所致血清Bil浓度低[1]。血清胆红素水平还是梗阻性黄疸患者行术前术前胆汁引流(PBD)的指征之一。
- 判断黄疽类型
溶血性黄疸时以IB增高明显;梗阻性黄疸时以DB增高明显;肝细胞性黄疸时DB及IB均增加[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血清中IB浓度增高[3]。
- 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和判断预后
由于肝脏清除Bil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储备,故血清TB不是评价肝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TB作为评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的一员,TB小于2×ULN时评分为1,2~3×ULN时评分为2,大于3×ULN时评分为3 [1]。
即使在中度至重度的肝实质损害,部分或短暂的胆总管梗阻,其血清TB浓度亦可正常。但是,如果肝脏疾病中胆红素浓度明显增高提示有严重的肝细胞损害[3]。
在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TB浓度超过5×ULN是预后不良的表现[1]。
病毒性肝炎时,血清胆红素愈高,肝细胞损害往往愈严重,而且病程愈长。
重症肝炎患者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ST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酶胆分离"现象,这种现象是肝细胞坏死的前兆。
对于病情剧烈活动、血清TB≥171μmol/L或每日TB上升≥17.1μmol/L的重型肝炎患者,通常每3~7d监测1次多项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对病情渐趋稳定、血清TB<171μmol/L(10×ULN)的患者,可每5~7d监测1次肝脏生物化学指标[1]。
黄疸型肝炎血清DB和IB均升高,但前者幅度高于后者。
反映胆汁淤积的标志:血清TB、TBA、ALP和GGT在胆汁淤积时明显升高。胆汁淤积引起的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DB)升高为主,间接胆红素(IB)升高主要是溶血(红细胞破坏过多)、Gilbert征等,而肝细胞损害引起的黄疸,因为同时有摄取、结合、排泄的障碍,因此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可升高,但大多数直接胆红素升高比间接胆红素升高的幅度大[4]。
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TB水平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1]。血清TB(主要是DB)升高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较晚期的表现,与低Alb血症和PT延长一样,均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肝性脑病时血清TB显著增高。
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TB常较高,且呈进行性升高,每天上升≥1×ULN,达到或超过10×ULN;也可出现TB升高与ALT和AST降低的所谓"胆酶分离"现象。
急性肝功能衰竭早期以DB为主,随后DB及IB增高。
妊娠期肝脏疾病。妊娠脂肪肝时,血清TB大于171μmol/L。妊娠期病毒性肝炎时,TB轻度升高。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时TB很少高于85.5μmol/L,以DB升高为主。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急性胆红素脑病的诊断、监测及治疗
以间接(未结合)胆红素(IB)增高为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十分常见的临床问题,胆红素脑病在我国也并非罕见。血清总胆红素(TSB)是诊断高胆红素血症的金标准。TSB水平以及TSB与白蛋白(Alb)比值(B/A)可作为高胆红素血症干预决策的参考,尤其可作为光疗指征及停止光疗的指征,以及换血指征。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高危因素的评估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对于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具有重要意义[5]。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
适检人群 |
肝胆外科 |
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症、胰头癌、胆道肿瘤、胆管炎、胆道闭锁等);需术前胆汁引流的患者。 |
消化内科 |
各种肝实质性损伤(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中毒性肝实质损伤等);肝细胞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 |
血液科 |
溶血性黄疸(如各种溶血及溶血性疾病、输血反应、大面积烧伤、大血肿吸收等)。 |
新生儿科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急性胆红素脑病高危新生儿,早产儿或足月儿出现黄疸症状者。 |
儿科 |
儿童期不明原因黄疸患者;儿童溶血性疾病或遗传性胆红素代谢异常(如Gilbert综合征)患者。 |
妇产科 |
妊娠期肝脏疾病(如妊娠脂肪肝、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 |
感染科 |
病毒性肝炎,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其他感染相关肝损伤患者。 |
老年医学科 |
老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黄疸或肝功能异常者。 |
其他科室 |
有不明原因黄疸的患者;其他可能影响肝功能或胆红素代谢的疾病患者。 |
参考文献
[1] 尚红,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 尹一兵, 倪培华.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 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 2010, 30(005):331-340.
[4]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2):137-146.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45-748.
指南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