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R-丙酮酸测定试剂盒(乳酸脱氢酶法)

--病理性升高见于循环衰竭、酮症酸中毒、维生素B1缺乏、糖尿病等

样本类型:血清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采用酶法测定,提高抗干扰能力

2.线性范围宽,4~1000 μmol/L

 

指标简介

‌丙酮酸(pyruvate)是糖类和大多数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丙酮酸可通过乙酰CoA和三羧酸循环实现体内糖、脂肪和氨基酸间的互相转化,因此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联系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1]。在正常情况下,丙酮酸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成CO2和H2O,使血中的乳酸/丙酮酸的比值(L/P)维持在9~10左右。当机体处于缺氧代谢的情况下,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L/P 升高;缺氧越严重,L/P 升高越明显。丙酮酸的测定方法包括乳酸脱氢酶法、酶电极感应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其中乳酸脱氢酶法是目前测定丙酮酸的优选方法[1]

 

检测原理

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还原成乳酸,在波长340nm处监测还原型辅酶I(NADH)吸光度的下降,可以计算出丙酮酸的含量。

 

临床应用

  • 病理性升高可见于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症(如脚气病)的患者,缺乏维生素B1时,丙酮酸氧化障碍,导致血丙酮酸含量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循环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腹泻等消化性障碍、严重感染和进行性肝病时也可出现丙酮酸增高,并伴有高乳酸血症[1]
  • 乳酸(lacticacid)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由丙酮酸还原而成,主要来源于骨骼肌、脑、皮肤、肾髓质和红细胞[2]。乳酸/丙酮酸比值是一个重要参数,反映糖代谢中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比值,也反映机体的代谢状态[2]。正常人乳酸/丙酮酸比值为10:1,处于平衡状态。
  •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的绝对和相对不足,机体组织不能有效地利用血糖,丙酮酸大量还原为乳酸,导致体内乳酸堆积[2]。乳酸酸中毒糖尿病性昏迷的诊断要点为:体内乳酸明显增加(血乳酸浓度>2mmol/L),pH降低,乳酸/丙酮酸比值>10并排除其他酸中毒原因时可确诊[2]
  • 血丙酮酸的检测对评估血液乳酸浓度异常升高的先天性代谢异常患者有重要价值。若乳酸/丙酮酸比值<25,提示糖异生缺陷;若比值≥35,则提示缺氧导致的胞内代谢降低。先天异常伴有乳酸/丙酮酸比值升高常见于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及氧化磷酸化缺陷[2]
  • Leigh综合征又称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原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线粒体脑肌病。《Leigh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3]指出,在血乳酸升高的情况下,推荐对有条件的疑诊Leigh 综合征的患儿测定血乳酸/丙酮酸以鉴别丙酮酸代谢缺陷或氧化磷酸化代谢缺陷导致的 Leigh综合征。前者通常正常(正常值10:1~20:1)或降低,后者则升高。
  • 乳酸/丙酮酸比值(L/P)反映组织缺血状况,是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指标[4],对严重肺心病或伴休克、循环衰竭者测定L/P有利于诊断和治疗[5]。丙酮酸也常用于评估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状态[2]。缺血再灌注患者血清丙酮酸峰值浓度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提示其可作为心肌损伤程度的无创生物标志物。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适检人群

​临床应用场景

​内分泌科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维生素B1缺乏症(如脚气病)
- 糖尿病合并乳酸酸中毒高危人群

- 鉴别乳酸酸中毒病因(糖尿病性 vs 其他原因)
- 评估糖代谢紊乱及线粒体功能异常

神经内科

- 线粒体脑肌病(如Leigh综合征)
- 脑外伤或神经系统感染
- 周围神经病变(如干性脚气病)

- 辅助诊断线粒体功能障碍(区分丙酮酸代谢缺陷 vs 氧化磷酸化缺陷)
- 评估脑损伤氧化还原状态

​心血管科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如心肌梗死PCI术后)
- 充血性心力衰竭、循环衰竭患者

- 评估心肌损伤程度(丙酮酸峰值与梗死面积相关)
- 监测组织缺血状态(L/P比值)

急诊科

- 创伤失血性休克
- 严重感染(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

- 快速评估组织缺氧程度(L/P比值)
- 指导液体复苏及代谢支持

​肿瘤科

- 胰腺导管腺癌(PDAC)高危人群
- 其他消化系统肿瘤患者

- 辅助肿瘤筛查(循环核小体+乳酸/丙酮酸联合指标)
- 评估代谢异常与肿瘤进展相关性

营养科/代谢病科

- 长期酗酒者、营养不良者
- 胃肠道术后吸收障碍患者

- 筛查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
- 纠正糖异生缺陷或代谢失衡

​新生儿科

- 先天性代谢异常患儿(如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 诊断遗传性代谢缺陷(L/P比值异常)
- 评估脑损伤预后

​神经外科

- 脑外伤、脑卒中术后患者
- 脑肿瘤(如基底节病变)患者

- 监测脑脊液L/P比值判断脑氧化还原状态
- 预后评估(静脉血丙酮酸变化不具直接关联)

 

参考文献

[1] 尚红,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 尹一兵, 倪培华.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 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Leigh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J]. 中华儿科杂志,2023,61(12):1077-1085.
[4] Burša F, Pleva L, Máca J, Sklienka P, Ševčík P. Tissue ischemia microdialysis assessments following severe traumatic haemorrhagic shock: lactate/pyruvate ratio as a new resuscitation end point? BMC Anesthesiol. 2014 Dec 15;14:118. doi: 10.1186/1471-2253-14-118.
[5] 刘韵和,蔡如升,程显声.血乳酸,丙酮酸和阴离子隙测定对慢性肺心病复合性酸碱失衡的诊断意义[J].[2025-06-23].

 

指南共识

相关产品

相关产品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注意:请务必准确填写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