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胆固醇测定试剂盒(CHOD-PAP法)
--反映脂肪代谢情况,判断心脑血管疾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样本类型:血清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采用氧化酶法测定,提高抗干扰能力
2.精密度高,CV≤3%
3.试剂超长效期24个月
4.校准品定值溯源至GBW09145
指标简介
脂质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特别是在能量代谢和膜构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血脂是血液中脂类物质的总称,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人体内胆固醇的来源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胆固醇来自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内源性胆固醇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主要场所在肝脏。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是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分别分布于脂蛋白表面和中部。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见的血脂异常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检测原理
血清中的胆固醇约1/3为游离胆固醇,2/3为与脂肪酸结合的胆固醇酯。胆固醇酯在胆固醇酯酶(CEH)催化下,生成游离胆固醇和脂肪酸。胆固醇在胆固醇氧化酶(CHOD)的氧化下,生成△4 -胆甾烯酮和过氧化氢(H2O2)。H2O2再经过氧化物酶(POD)催化4-氨基安替吡啉与酚(三者合称PAP)反应,生成红色醌亚胺色素。醌亚胺的最大光吸收在500nm左右,吸光度与标本中胆固醇浓度成正比。
临床应用
- TC升高可见于各种高脂蛋白血症、梗阻性黄疽、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此外,吸烟、饮酒、紧张、血液浓缩等也均可使TC升高。妊娠末3个月时可明显升高,产后恢复至原有水平。
- TC降低可见于各种脂蛋白缺陷状态、肝硬化、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巨细胞性贫血等。此外,女性月经期也可降低。
- 胆固醇与ASCVD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胆固醇是A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常用作AS预防、发病估计、治疗观察等的参考指标。20世纪60年代,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首次通过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胆固醇血症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20世纪美国年龄标化冠心病死亡率自1968年呈现下降拐点,1980~2000年下降40%以上,其中控制危险因素的贡献占44%,贡献率最大的为总胆固醇(TC)水平的降低,权重占24%[2]。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研究显示,总胆固醇(TC)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呈连续正相关。从3.6mmol/L开始,随着TC水平的增高,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逐渐增高。与TC<3.6mmol/L的人群相比,TC为5.2~6.2mmol/L时,其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增高50%;当TC>6.2mmo/L时,其风险增高20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更密切的关系[3]。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
适检人群 |
内科/心内科 |
(1)有 ASCVD 病史者。(2)存在多项 ASCVD 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 )的人群。(3)有早发 CVD 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55 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 岁前患 ASCVD),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
肾病科/肾内科 |
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
皮肤科 |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
消化科/肝胆内科 |
梗阻性黄疽、肝硬化等 |
内分泌科 |
甲状腺功能低下 |
妇产科 |
孕妇 |
肿瘤科 |
恶性肿瘤 |
营养科 |
营养不良 |
血液科 |
巨细胞性贫血 |
体检科/体检中心 |
普通体检人群 |
参考文献
[1]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3):221-255.
[2] Ford, E.S., et al., Explaining the Decrease in U.S. Deaths from Coronary Disease, 1980–2000. 2007. 356(23): p. 2388-2398.
[3]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 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5):394-398.
指南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