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糖化白蛋白测定试剂盒(酶法)
--反映既往2~ 3周平均血糖水平,糖尿病短期血糖控制的监测指标
样本类型:血清或血浆(EDTA、肝素、柠檬酸抗凝)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采用酶法测定,提高抗干扰能力
2.精密度高,CV≤5%
指标简介
糖化白蛋白(GA)是血液中葡萄糖与白蛋白结合的产物,由于白蛋白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约17~19d,所以GA水平能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常用于短期血糖监测和特定人群的血糖评估。GA是在GSP基础上进行的定量测定,是利用血清糖化白蛋白与血清白蛋白的百分比来表示GA的水平,去除了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因此较GSP更精确[1]。
检测原理
1. 糖化白蛋白的测定
(1)在样本(血清或血浆)中, 首先注入糖化氨基酸氧化酶(KAOD:Ketoamine oxidase 酮胺氧化酶)发生作用将内源性糖化氨基酸变成葡萄糖酮醛、氨基酸和双氧水而除去。
(2)在处理液中,注入对白蛋白有特异性的蛋白酶,发生作用从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生成糖化氨基酸。
(3)其次,注入糖化氨基酸氧化酶从糖化氨基酸生成葡萄糖酮醛、氨基酸和双氧水。
(4)生成的双氧水在TODB(N,N-Bis(4-sulfobutyl)-3-methylaniline,disodium salt)和 4-aminoantipyrine 的共存下,过氧化酶(POD:Peroxidase)的作用下,定量地变换成蓝紫色色素。通过测定此蓝紫色色素的吸光度而定量从糖化白蛋白生成的糖化氨基酸。
2. 白蛋白的测定
在样本(血清或血浆)中,注入前处理液发生作用处理SH基,将还原型白蛋白变成氧化型白蛋白,其次,注入溴甲酚紫(BCP:Bromocresol purple)发生作用生成白蛋白和BCP的蓝色结合体。测定此蓝色结合体的吸光度而定量白蛋白浓度。
3. 糖化白蛋白值(%)的计算
得出的糖化白蛋白浓度除以白蛋白浓度,算出样本的糖化白蛋白的值(%)。
临床应用
- 评价短期血糖控制情况:因白蛋白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且白蛋白与血糖的结合速度比血红蛋白快,所以GA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比HbA1c敏感。通常认为GA测定可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价患者短期血糖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的疗效评价,如短期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GA比HbA1c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1]。
- 辅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急性应激如外伤、感染以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等发生时,非糖尿病个体在此时出现的高血糖,难以与糖尿病鉴别。国内研究提示,应用GA鉴别隐匿性糖尿病和应激性高血糖的切点为17.5%。GA和HbA1c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可作为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的辅助检测方法,从而客观评估血糖水平异常发生的时间及严重程度以指导诊治[1]。
- 筛查糖尿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研究提示,与HbA1c相似,GA同样适合于糖尿病的筛查,GA≥17.1%时可以筛查出大部分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检测空腹血糖和GA可以提高糖尿病筛查率。GA升高是提示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的重要指征,尤其对于空腹血糖正常者意义更为明显[1]。
- GA与糖尿病并发症:已有证据表明,GA作为一种重要的糖基化产物,与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1]。
- GA的优势与局限性:GA的优势[1]:血清白蛋白的葡萄糖结合位点多,GA形成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同时,血清白蛋白更新速度快(半衰期短),是较HbA1c更灵敏的血糖控制指标。此外,在某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终末期肾脏病透析患者),特别是对于进行血液透析等影响到红细胞寿命的糖尿病患者HbA1c检测值会低估患者的实际血糖水平,而此时GA测定不受影响,提示在这部分患者中,GA较HbA1c更能准确反映血糖控制的情况。
- GA的局限性[1]:尽管GA是评价患者短期血糖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但合并某些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影响白蛋白更新速度时,GA的检测结果并不可靠。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
适检人群 |
内科/内分泌科/糖尿病科/心内科/老年科 |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 |
妇产科/生殖中心 |
孕妇,妊娠期糖尿病 |
肾内科/肾病科 |
对于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尤其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由于HbA1c的结果可能受到红细胞寿命影响而不准确,GA可以作为有效的血糖监测补充手段。 |
血液科 |
在糖尿病合并贫血的情况下,GA与红细胞寿命及铁代谢无关,可以作为有效的血糖监测补充手段。 |
急诊科/ICU(重症监护病房) |
在急性应激情况下,如外伤、感染或急性心脑血管事件,GA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 |
体检科/体检中心 |
普通人群,糖尿病高危人群[1](年龄≥40岁,有糖尿病前期史,超重、或肥胖、和(或)腹型肥胖,静坐生活方式,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一过性类固醇性糖尿病病史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治疗) |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0):936-948.
指南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