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u-葡萄糖测定试剂盒(己糖激酶法/葡萄糖氧化酶法)

--评价糖代谢状况,诊断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重要指标

样本类型:血清或肝素锂/EDTA-K3抗凝血浆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采用己糖激酶法,提高抗干扰能力

2.精密度高,CV≤2%

3.线性范围宽,0.55~44.4 mmol/L

4.校准品定值溯源至GBW09174/GBW10062

*另有葡萄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法)试剂盒

 

指标简介

糖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构成机体结构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糖在人体内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进行代谢[1]。糖代谢主要是指葡萄糖在体内通过发生有氧氧化、无氧酵解、磷酸戊糖途径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代谢,为机体生理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和重要物质。葡萄糖也可经过合成代谢转变为糖原,并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或肌肉组织中,当机体需要葡萄糖时糖原可迅速分解以补充血糖。此外,体内非糖物质如乳酸、氢基酸、甘油等通过糖异生途径也可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2]。血液葡萄糖(glucose,Glu)测定在评估机体糖代谢状态、诊断糖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指导临床医师制定并适时调整治疗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血液葡萄糖简称血糖,血糖测定包括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测定[2]。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糖尿病是糖代谢紊乱的最常见、最重要的表现形式。酶学方法是测定血糖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己糖激酶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和葡萄糖脱氢酶法。酶学方法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适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用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效果,指导调整治疗方案[3]

 

检测原理

己糖激酶法:葡萄糖在己糖激酶(HK)和镁离子(Mg2+)存在下与腺苷三磷酸(ATP)反应生成葡萄糖-6-磷酸和腺苷二磷酸(ADP),生成的葡萄糖-6-磷酸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的催化下使氧化型辅酶Ⅰ(NAD+)还原成为还原型辅酶Ⅰ(NADH)和H+,葡萄糖-6-磷酸被氧化成 6-磷酸葡萄糖酸。NADH在34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NADH的生成量与样本中葡萄糖含量成正比。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340nm波长处吸光度的变化,可知被检测样本中的葡萄糖的浓度。

葡萄糖氧化酶法:样本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GOD)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H2O2)。H2O2与4-氨基安替吡啉(4-AAP)、酚在过氧化物酶(POD)催化下生成红色醌亚胺。醌亚胺的最大吸收峰在500nm左右,吸光度的变化与样本中的葡萄糖浓度成正比

 

临床应用

  • 糖尿病诊断:依据静脉血糖测定结果诊断糖尿病。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可用于筛查和诊断糖尿病。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满足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 mmol/L,或OGTT 2 h静脉血浆葡萄糖≥11.1 mmol/L,或HbA1c≥6.5%,或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方可诊断为糖尿病[4]
  • 糖尿病的筛查与评估:半数以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疾病的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糖尿病筛查可使这些患者得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果[4]。筛查对象为糖尿病高危人群[4]。糖尿病高危人群进展为糖尿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和神经精神障碍(痴呆、抑郁等)的风险等均显著增加。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进行早期筛查对糖尿病的一级预防、降低疾病治疗负担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筛查方法为两点法,即空腹血糖+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 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复查1次。《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5]建议在普通人群尤其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因地制宜地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群进行下一步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糖代谢状态及合并危险因素的情况进行分层干预。
  •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2型糖尿病(T2DM)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如出现则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增高。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因此,及时发现血糖正常的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目前主要有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22 标准。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6]。《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基于WHO 1999 和ADA 2022 的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制定了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6]
  • 糖尿病前期的筛查和管理:有机会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应承担起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筛查的工作,主要机构包括基层医疗机构、体检机构和糖尿病高危人群可能就诊的相关科室(如内分泌科、心内科、老年科、精神科、妇产科等)[6]。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筛查方法。糖尿病前期是在糖尿病筛查的过程中发现的。筛查对象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对于具有至少一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进行FP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 血糖或 HbA1c 检测,其中FPG筛查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相比于只进行FPG检测,FPG和OGTT 2 h血糖检测用于常规检测可大大降低漏诊率,更好地评估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癌症等发生的风险。基层医疗机构宜采用两点法开展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筛查(即空腹血糖和OGTT 2 h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筛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1次[6]
  •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危险分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特征。1型糖尿病(T1DM)有发生DKA的倾向,通常表现为急性糖尿病症状和血糖水平显著升高,25%~50% 被诊断为危及生命的DKA。2型糖尿病(T2DM)亦可发生DKA。约 10%的DKA患者表现为血糖正常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euDKA),euDKA的特征是血糖正常,伴有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和酮血症。DKA的严重程度根据血糖水平、血β-羟丁酸水平、动脉血pH值、血碳酸氢根水平和意识状态改变程度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诊断。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以严重高血糖(血糖≥33.3 mmol/L)而无明显DKA、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脱水和意识障碍为特征。
  •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目标: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及血压增高等聚集为特点,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临床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直接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也增加了2型糖尿病(T2DM)的风险,是心血管疾病(CVD)的高危人群。具备5项标准中的至少3项即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其中的高血糖标准为:空腹血糖≥6.1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7.8 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MS治疗目标中的血糖目标值为空腹血糖<6.1 mmol/L, OGTT 2 h血糖<7.8 mmol/L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 。
  • 血糖升高的其他情况(糖尿病除外):除糖尿病外,血糖升高还可见于[2]:①生理性血糖升高: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会导致生理性血糖升高;②内分泌疾病: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皮质醇增多症、生长激素释放增多等空腹血糖水平亦升高;③胰腺病变: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胰腺大部分切除术后等;④严重的肝脏病变:肝功能障碍使葡萄糖向肝糖原转化能力下降,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时因贮存的肝糖原较少,导致血糖降低);⑤应激性高血糖:颅脑损伤、脑卒中、心肌梗死等;⑥药物影响: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等;其他病理性血糖升高:妊娠呕吐、脱水、缺氧、室息、麻醉等。
  • 血糖降低情况:血糖降低主要见于[2]:①生理性低血糖:饥饿及剧烈运动后;②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β细胞增生或肿瘤、胰岛素瘤、口服降糖药等;③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不足: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低血糖症(hypoglycemia)指血糖浓度低于空腹血糖的参考水平下限,也有人建议2.78mmol/L为低血糖症的临界值。低血糖的临床症状因人而异,缺乏特异性,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导致这些症状发生的血糖水平有明显个体差异,不同类型低血糖其病因不同[1]。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血糖浓度远低于成人,平均约1.94mmol/L,并在出生后由于肝糖原耗尽而迅速下降。因此,在无任何低血糖临床表现的情况下,足月新生儿的血糖可低至1.67mmol/L,早产儿可低至1.11mmol/L。成人低血糖。低血糖合并低血糖的体征或症状,就可诊断为低血糖紊乱,仅有低血糖不能确诊。一般而言,当血糖浓度<3.0mmol/L时,开始出现低血糖有关症状,血糖浓度<2.78mmol/L时,开始出现脑功能损伤。餐后低血糖。餐后低血糖为一种临床病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餐后低血糖症状,并且血糖浓度低于2.78mmol/L,升高血糖后症状即减轻。糖尿病性低血糖。T1DM和T2DM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经常发生低血糖,称糖尿病性低血糖。其诊断标准为:①有糖尿病病史;②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交感神经系统症状;③血糖浓度<2.78mmol/L(这是常用的低血糖标准,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3.9mmol/L即为低血糖);④给予葡萄糖治疗后症状好转。
  • 其他血糖异常疾病[1]: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暂时性血糖升高(>10mmol/L)反映胰腺坏死,预示预后严重。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CP晚期可导致继发性糖尿病。表现为空腹血糖多次>7.2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及口服葡萄糖耐量曲线(OGTT)异常。妊娠脂肪肝:可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同时血尿酸过多(可能是由于组织破坏和肾衰所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又称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常规临床生物化学检查除皮质激素(主要为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升高外,还可见血糖升高,葡萄糖耐量降低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临床可见全身各系统功能低下,低血糖、低钠血症、高钾血症、高钙血症等生物化学检查改变,以及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铬缺乏:主要是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其临床表现主要是高血糖、高脂血症等与胰岛素缺乏相类似的症状,引起葡萄糖耐量降低、生长停滞、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神经系统损伤等。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适检人群

内分泌科

1. 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2.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3. 出现典型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者;4. 需要进行糖尿病分型诊断的患者;5. 需要监测血糖控制情况的糖尿病患者

妇产科

1. 妊娠期妇女,特别是有妊娠期糖尿病(GDM)高危因素者(如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巨大儿分娩史等);2. 孕前糖尿病患者;3. 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患者

体检科

1. 健康体检人群,尤其是年龄≥35岁者;2. 体重指数(BMI)≥24 kg/m²或中心型肥胖者;3. 有糖尿病高危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的普通人群

心内科

1.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或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2. 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者;3. 糖尿病前期患者需要评估心血管风险者

老年科

1. 老年患者,尤其是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者;2. 老年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3. 需要综合评估健康状况的老年高危人群

精神科

1.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2.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精神疾病患者;3. 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代谢异常(如体重增加)的患者

儿科

1. 超重或肥胖的儿童和青少年;2. 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和青少年;3. 存在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高血压)的儿童和青少年;4. 母亲妊娠时有糖尿病史的儿童和青少年

肾内科

1. 慢性肾脏病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肾病高危因素者;2. 糖尿病患者需要评估肾脏功能及并发症者;3. 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监测血糖代谢情况者

营养科

1. 需要进行饮食干预的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2. 肥胖或营养不良患者需要评估血糖代谢情况者;3. 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

神经内科

1. 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经病变症状(如手脚麻木、感觉异常)者;2. 有神经精神障碍(如痴呆、抑郁)的高危人群;3. 需要评估代谢对神经系统影响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尹一兵, 倪培华.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 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 尚红,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0):936-948.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
[5] 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 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2,16(1):7-14.
[6]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6):484-494.

 

指南共识

相关产品

相关产品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注意:请务必准确填写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