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肌酸激酶测定试剂盒(磷酸肌酸底物法)

--心肌损伤和骨骼肌相关疾病的诊断指标

样本类型:血清

适用仪器:本试剂盒适用于绝大多数主流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优势

1.精密度高,CV≤5%

2.线性范围宽,24~2200 U/L

3.校准品定值溯源至IFCC参考方法/GBW(E)090593

 

指标简介

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为二聚体酶,分子质量为81000~82000Da,由两个相同的或极其相近的亚基组成。主要分布于平滑肌、骨骼肌及心肌细胞的细胞质与线粒体中,在脑组织、肺、胃肠道以及肾内也可见少量的肌酸激酶。CK 是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形成 CK-BB、CK-MB 和 CK-MM 同工酶。在临床上,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活性的检测主要用于诊断和监控心肌损伤等疾病。在心肌损伤发生时,CK会从受损细胞中释放入血,使血清CK水平迅速提高,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4小时,血清中CK的活性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3-4 日内恢复正常水平[1,2]

 

检测原理

在适宜的条件下,样本中的肌酸激酶可以激活串联的酶反应,随后引发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ADP+)向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转化。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340nm波长处吸光度的变化,可知被检测样本中的肌酸激酶的活性。

 

临床应用

  • CK和CK-MB这两种酶学指标在诊断AMI中的重要性已十分明确,心肌缺血缺氧坏死释放的CK和CK-MB是相对稳定的,临床上可在心肌梗死发病后6h开始上升,24h达峰值,及时检测AMI患者的CK及CK-MB浓度,观察其峰值变化,有助于判定梗死的范围和病情程度,并可作为一个预示危险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评估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1]
  • 研究表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感染患者的肌酸激酶水平高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未感染患者,认为肌酸激酶可以作为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感染的指标[2]
  • CK活性降低可能是糖尿病发展过程的结果,也可能是使糖尿病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我们认为提高CK活性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
  • CK与其他疾病:病毒性心肌炎时,CK也会升高;皮肌炎、肌营养不良、骨骼肌损伤等也会使CK升高;脑膜炎、脑血管意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及一些非疾病因素如剧烈运动、肌内注射氯丙嗪和抗生素、各种插管及手术也可引起CK活性增高;甲亢,长期卧床者总CK(主要为CK-MM)可下降。

 

适用科室

适用科室

疾病

心血管内科

肌酸激酶的测定对于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肌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具有要意义

急诊科

帮助急诊医生确定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的状况

运动医学科

用于评估运动是否过度或者存在肉损伤。

心电图室

肌酸激酶的测定在心电图室中用于评估心肌梗死的存在。肌酸激酶的水平在心肌梗死时会升高,可以作为心肌梗死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 罗亦斌,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功酶峰值测定的临床意义. 中国医师杂志, 2002. 4(2): p. 189-190.
[2] 李艳艳 and 贾爱华, 血清淀粉酶、肌酸激酶联合血清炎症因子对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继发感染的诊断价值.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6(12): p. 1468-1472.
[3] 王伟, 王颜刚, and 王宝华, 糖尿病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山东医药, 1997(12): p. 13-14.

 

指南共识

相关产品

相关产品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注意:请务必准确填写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提交